林越和林旭一起到前院会客厅见沈县令。

    因为吃食不错加锻炼身体,相比同龄孩童,林越林旭要稍高一些。沈游见到他们,心中猜测两人应该有八岁年纪,结果一问才知道,竟只是垂髫之年,都还要一个月才满七岁。

    不过既然来了,肯定是要说上几句的,想到影壁和莲花池边的诗词,沈游便有心考查一下两人学识。

    沈游先问林旭:“如今识多少字了?都读的什么书?”

    林旭恭敬回道:“三百经背完了,正打算背《大学》。”

    “哦?首孝悌,次见闻。后面一句是什么?”沈游提问。

    “是“知某数,识某文。””林旭心中默想了一下答道。

    “唐刘晏,方七岁。后面?”沈游继续问道。

    “唐刘晏,方七岁。举神童,作正字。晏虽幼,身已仕。有为者,亦若是。”林旭答道。

    “恬笔伦纸,钧巧任钓。后面?”沈游突然从《三字经》跳到《千字文》。

    《千字文》用字深奥晦涩,后半部分尤甚,一般七岁孩童,别说背了,能把字认全就很不错了。当初林旭背《千字文》,也是费了老劲,最后还是林越先把全文根据大意分出十几个小段,又把每句意思讲给他听之后,他才一段一段背诵下来。四字一句,共二百五十句,足足用了小半年时间,才做到一字不错。

    所以虽是三百经里最难的一本,却也是林旭背的最得心应手的,听到提问很快便将后面背出。“恬笔伦纸,钧巧任钓。释纷利俗,并皆佳妙。”

    沈游见他答得熟练,不由问道:“可理解其中意思?”

    林旭:“意思是:蒙恬制造了毛笔,蔡伦发明了造纸,马钧发明了水车,任公子善于钓鱼。他们或者善于为人解决纠纷,或者善于发明创造有利于社会,这些都非常巧妙。”

    “不错不错,”沈游点点头,“一般孩童八岁年纪才会进学,你刚七岁已能熟记三百千,还能解其中意思,可见是个聪慧的。刘晏七岁时做正字官,后来更是官拜礼部尚书,假以时日,你未必不能是第二个唐刘晏!”

    这个评价相当高了。林越看看面带懵懂的小伙伴,心中不由替他捏了一把汗。不知道这样教他读书算不算拔苗助长,会不会害了他?也不知道现在被当成“神童”称赞,再大几岁发现并不比众人好多少,甚至泯然众人,他能不能接受得了?实在不行,林越恶狠狠的想,只能笨鸟先飞以勤补拙了,希望林小旭不要逆反才好。

    问完林旭,轮到林越。沈游看着眼前长相灵秀神情坦然的小姑娘,略迟疑了下,才开口问道:“你父亲说影壁上的诗句是你让人题的,莲花池边的《爱莲说》也是出自你手,可有此事?”

    林越:“有此事,都是我从书上偶然看到,觉得好,特意记下来的。春有百花秋有月一诗是一位禅师所做,名为《颂平常心是道》。《爱莲说》是一位濂溪先生所做,夸赞莲之高洁,是君子之花,我很喜欢。”

    “嗯,没想到你一个小姑娘,不仅识字,小小年纪,看的书更是不少。”沈游夸赞一句,又突然问她:“你为何读书?据我所知,不仅云县县城富户士绅人家极少女子识字读书,便是京城世家,也多有女子只学针线女红,不通文字。你这般年纪,不想着玩耍,或者和其他女子一般学些女工,反而花费力气用在对你助益不大的地方,这是为何?”

    “自然是因为读书识字有大用处!”林越巧妙反驳:“富户士绅和京城世家里的女子虽然可能读书识字的少,但她们的父亲兄弟,大多却都会识字读书。如果没有好处,为何他们要花费精力去学?”

    “他们学了可以科举为官,但你不能。你说读书有大用处,那你说说都有哪些用处?”沈游没想到眼前的小姑娘还会用“以子之矛攻子之盾”,不回答他的问题,反而对他提出问题,倒是有些意思。

    “读史使人明智,读诗使人灵透,演算使人周密,道学使人深沉,伦理使人庄重,逻辑修辞使人善辩。凡有所学,皆成性格。”这是培根《论学问》里的话,着重强调学习对人性情品格方面的影响。

    沈游说林越读书不能科举当官无大助益,指的是没有实际看得见的好处。事实也确实如此,林越无法反驳,便使出老手段,你和我谈理想,我就和你讲现实;你和我讲现实,我就和你谈逻辑,保证能小小压你一头。

    沈游听完,果然有点被镇到,一时竟想不出该说什么。